重點是,去改變它

史英【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】

這是少有的經驗,幾天以來,心思縈繞,竟然無法下筆。我於是慢慢的明白,面對這書中的鮮血和眼淚,任何言語,都是矯情。

建隆以他親身的苦難,為我們揭開了表面繁華之下的台灣的真實;這種真實,是我們這些『好人家出身』的人,向來都不敢知道、不願知道、又一直假裝不知道的。當我們因為年輕和虛無而不能決定走向何方的時候,建隆正拖著鐵鍊和腳銬;當我們抱怨聯考壓力太大而不能自由發展的時候,建隆正尋求一考的機會而不可得!

然而,建隆又終於『走出來』了,而且用詩的語言寫下了種種的經歷。於是,建隆應該成為激勵青年人的教材?我們或者可以淡淡的或嚴厲的這樣說:看看人家建隆是怎麼唸書的,你們怎能不知上進!然而,我以為徬徨與迷惘是青年人的特權;若非擺脫了既定的意識,他們如何開創不同的未來?

更重要的是,建隆徹夜躲在臭氣熏天的廁所裡讀書,並不是人們常日掛在嘴邊的什麼『上進』,而是一個雖然孤單而又卑微、但卻永不屈服的生命,為了掙扎求活,與漫天蓋地的威權體制相抗衡的赤身肉搏。強權,無情的剝奪了他應有的徬徨與迷惘的機會;如果這可以是一種教訓,也只能是針對我們這些飽食終日的人,教訓我們竟然默許這種『剝奪』的不義直到今日,那麼,誰敢再拿這種『不義』,作為後來者的教訓?

或者,我們可以來『開導』那些仍在圍牆裡的人?淡淡的或熱心的這樣說:看看建隆的成就,你們如果有心,也可以效法他的榜樣!然而,我以為建隆絕不是足堪模仿的對象;衝破那樣的境遇,需要一種獨特的心智的憑藉,而那種憑藉,絕不能靠著模仿或激勵而能得來!

更進一步說,受不了誘惑、忍不住痛苦,乃是人情之常;非凡的意志,超人的勇氣,原本就不是我們、他們,或任何人之所該有。要求(或僅僅是期望)一般受刑人都像建隆那樣奮鬥,不只是妄想,反過來看,更是對強權的暗中維護──原來這些人之所以不能脫離苦海,都是因為不像建隆那麼優秀的緣故;那麼,合理的審判,公正的司法,獄中的教誨,刑期無期的理想,又是為誰而設的呢?

所幸,建隆也不是從來沒有犯過錯;如果建隆從『流氓坑』中直接、而不會經歷過那些波折、就當上教授,那才是讓所有礦坑、或無論那種『坑』中的孩子都抬不起頭來──人們可以說:你爸爸得矽肺,你妹妹當養女,你周圍的人都開賭場,那又有什麼關係呢?你可以當教授!而你之所以終於不當教授,完全要問你自己,不然,人家建隆怎麼就當上了呢?

所幸,建隆也不是從小就一副當教授的樣子;他雖然當小老師,但也打架,並且打群架;雖然立志做詩人,但也賭博,並且在賭場裡賭大的。少年時代的建隆,確實是一個『正常』的少年;環境給他如何的影響;他就如何的被影響著。這就堵了那些『說風涼話』的嘴,我們可以學他們的口氣:看看人家建隆小時候,你們如果有心,就該為所有的孩子建造一個合理的成長環境!

然而,無論是什麼成長環境,我終於不能明白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『建隆』。大家都在挑土,為什麼唯獨他心裡想著『薛西弗斯』?用心讀書的也不只一人,為什麼只有他能了悟『自我』不是生存唯一的依據,而『具體的感覺到還有另一個自我的存在』?那一天被問『什麼學歷』,建隆回答『大學』,再補上『準備考大學』;這樣開玩笑的人很多,為什麼只有他把自己的玩笑當真?

建隆當真考上大學了,但是沒有祝賀,沒有禮物,只得到『你要知道,這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!我當初也是考上大學的,我是放棄大學才去考軍校的;像我這樣的人,在軍中其實也沒幾個』,以及這『沒幾個』的人一再的追問『是誰帶你去考大學的?』,以及,繼續被羈押的命運。
這樣,我們就可以體會:把聯考的門弄得很窄,把那個窄門弄成龍門,表面上是提供了一個翻身的機會,而我們的建隆也掌握了這個機會,但是,對於台灣社會來說,正是這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機會,已經造成普遍的永遠無法撫平的傷口;對於『某一種』人而言,更是他們集體自卑感的源泉!這當然也是建隆受到進一步壓制的因由。

從某個角度來看,窄門的價值,是建立在『多數人被拒於門外』這個殘酷的事實之上的;而建隆之終於能夠改變其命運,除了他特殊的心智能力之外,也是以『多數人無力躍入龍門』為代價而換取得來的。這樣,我們就可以明白,那些反對把『大學教育』當成『普遍權利』的人,表面上雖然以『維持品質』為名,但實質上,只是不能放棄心中對龍門的嚮往!

這種嚮往,實在是叫人心疼!看不到公理的人,只好以『不合於公理』的機會為唯一的希望;越是賺不到錢的人,越是要依靠彩券和賭場!

流氓坑那樣的環境,無需審判就可以抓人的『管訓』,獄中非人的待遇,想不要都不能不要的假釋,百分之七十的人(以同年齡人口,而不是以報名人數計算)都無緣享有的高等教育,所以這一切,都不會因為建隆已經『走出來』了而改變;恰恰相反,正是因為建隆曾經經歷,而且以詩的語言做了記錄,我們這些『飽漢』才不能假裝不知道、不願知道、或不敢知道!

在堅硬的石牆縫中,長出了一株小草,並且開了美麗的花。路過的行人忍不住讚嘆:多麼的堅毅不拔!但有誰聽見小草的呼號:我寧可要土壤、雨水,和一個溫暖的家;與其欣賞我的成就,不如合力來拆了它!

然而,面對這書中的鮮血和眼淚,我仍然覺得,任何言語,難免還有矯情;我只能反覆思索著刻在那座墓碑上的話:不同的哲學家用不同的語言詮釋這個世界,但是,重點是去改變它(The point, however, is to change it.──Karl Marx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