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菜龍菜虎】
來碗白呼呼的小宰羊 

清朝時的康熙皇帝很會保養身體,他平常吃得很清淡,即使年紀大了,到了冬天有臣子勸他要多吃人蔘,他也自己去找書看,得出來的結論是北方人不適合吃蔘,倒是南方人可以吃蔘,因而拒絕吃人蔘。

到了後來,傳說他是被四子雍正所殺,就在他病重時候,雍正去看他,並且以蔘湯餵食康熙。吃了那碗蔘湯,康熙就掛了,顯然是雍正把他毒死的。幸好康熙的不吃蔘記載於史錄當中,既然他一生都不吃蔘,怎麼可能到了臨終前會喝雍正給他準備的蔘湯呢。這下子也洗刷了雍正殺父奪嫡的說法,人蔘在歷史上就出現了重要的地位。

我是南方人,卻也不吃蔘,可能和小時候讀過康熙故事有關,總認為要害死人,蔘湯永遠是最佳的下毒「場所」。

冬天到了,中國人愛進補,我雖不吃蔘,以前卻吃狗肉,那時台北市還有專營狗肉的餐廳。吃了幾次,發現狗肉補不補很難說,即使補,也可能是因為燉狗肉總用中藥材,那麼會發生補效果的應該是中藥而非狗肉。

有陣子很流行冬天時吃牛鞭燉烏骨雞,我也跑去湊熱鬧,吃了兩次,有天老媽冷冷的問我,「年紀輕輕的,補什麼補。」

有道理,別說還沒結婚,女朋友也沒半個,補到自己去流鼻血幹嘛。

年紀大了之後,冬天進補就很重要,讓身體能熱呼呼的,多舒服,而我覺得最佳的冬令進補是豆腐湯和排骨山藥湯。這是某年我去日本之後,得到的感想,因為冬天裡旅行很冷,在京都的古寺裡喝到一碗豆腐湯,簡直有如重生。

日本人做豆腐很簡單,就是拿豆腐去燉昆布湯,用木盆裝出來,只見冒著煙的清水中,一塊四四方方的豆腐擺在中間。

回到台北我翻遍歷史書尋找豆腐的記載,發現原來早在漢朝時,中國就發明了豆腐,據說是淮南王劉安的傑作,劉安那時每天想長生不老,邀請了很多方士來煉丹,沒想到煉出了豆腐(奇怪,怎麼沒煉出牛排)。到了五代時期,豆腐已是民間的日常食品,《拾遺錄》說:「日市豆腐數個,邑人稱豆腐為小宰羊。」可見當時也知道豆腐的營養,把它視為小羊羔般,能補充蛋白質的好食物。

至於豆腐的傳到日本,則說是唐朝期間佛教的鑒真大師帶去的。鑒真是著名的和尚,他應日本留學生之請,決定東渡,可是幾次都因海上風難而失敗,他甚至失去了視覺,最後抵達日本,如今奈良的唐招提寺就是為他建的,而佛教的戒律也是由他傳至日本。

吃京都豆腐不能忘本,原來還是老中的得意傑作。唐朝時,日本的大化革新便是吸取唐的文化,其中有三大重點留傳至今仍是日本文化的根本:漢字、榻榻米和豆腐。

我之所以認為豆腐是冬令進補的好材料,還有另一個理由,豆腐清淡,不容易胖;豆腐容易消化,不會得痔瘡;豆腐便宜,每天吃都沒問題。

在此承認,要是讓我每天吃豆腐,我會想吃人,這是我提出另一個山藥燉排骨建議的原因,但請記得排骨要川燙,如果血水不淨,則在燉的時候得撇去飄浮在湯上面的渣。

由狗肉、牛鞭到豆腐,各位一定發現我一心向善了,就原諒我當年為了補而不擇手段的過錯吧。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