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世界風味餐/香港】( 刊登在2002年11月 皇冠雜誌585期 )
士多和多士 

有天上午我想找地方喝咖啡,決定放棄什麼卡布奇諾、拿鐵,試試當地的『土』咖啡,就進了一家咖啡屋,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精采啦……

香港茶餐廳是地方名勝,既便宜又好吃,我吃過最棒的一家叫新發,在九龍和香港都有店,撈麵的味道十足,至於燒鵝也不需要費太多力氣在磨牙上,當然,最不可忘記的是鴛鴦,就是把茶和咖啡混在一起,喝起來最初有點不知所措,因為不知該把它當茶或是咖啡來品嚐,等到想開了,管它是茶是咖啡,好喝才重要,也就快樂了。

到了澳門,茶餐廳少了,咖啡屋則多了,有天上午我想找地方喝咖啡,決定放棄什麼卡布奇諾、拿鐵,試試當地的『土』咖啡,就進了一家咖啡屋,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精采啦。

首先,貼在牆上的菜單有個『凍熱咖啡』,我想,香港人能把茶和咖啡混在一起,澳門人更厲害,把冰的和熱的咖啡加在一起,怎能不試試。結果如何呢?咖啡室老闆娘用看白痴的眼神問我,你是哪裡來的?莫三鼻克?你倒底要涷的還是熱的?

搞半天,原來菜單上『凍熱咖啡』少了個頓號,應該是『凍、熱咖啡』。

澳門人真能省字,連個標點符號也要省。

既然喝凍咖啡,總得順便吃個早飯吧,再看菜單,有牛肉包、奶油包、火腿包,雖然找不到叉燒包、小籠包,可是也不錯了,我又開始佩服澳門人,他們真有創意,把港式飲茶和咖啡混到一起,既喝咖啡也吃中式點心。那就來個牛肉包吧。

等牛肉包送上來,我覺得不對,怎麼來的是個漢堡呢?

老闆娘又用看白痴的眼神看我,而且看到眼珠子快掉進我面前的盤子裡去,她說,你哪裡來的?辛巴布威?你到底要什麼包?

又搞掉另外半天,澳門人真能省,香港人把漢堡簡稱為一個字的『飽』,到了澳門連『食』也省了,只剩下『包』。

入境要隨俗,平平都是中國字,原來用法有天大的差別,我乃邊喝咖啡,邊啃包的研究起菜單來,上面把吃的東西分成八類:治、包、多士、庵列、通、粉、麵、飯。

飯和麵就不用說了,而包也在幾經折磨後得到頓悟,其他的呢?

治是三明治的簡稱,有咸牛肉治(鹹牛肉三明治)、豬扒治(豬排三明治)等。

多士是吐司(Toast),有法蘭西多士、奶油火腿多士等。

庵列是蛋包(Omlette),有火腿庵列、午餐肉庵列等。

通是通心粉,義大利麵的一種,短短的,中間有個洞,有辣魚通、豬扒通和中國問題通、馬桶也要通等等。

粉則是標準的義大利麵,有沙丹雞扒燴意粉、番茄意粉、早上起床猛往臉上塗脂粉、千萬別搞錯當成新竹米粉等等。

有意思吧,澳門人的做事效率顯然比台灣人、香港人更高,能用一個字的絕不用兩個。

一餐飯下來,我喝了咖啡、吃了包,後來忍不住的再來個庵列,才滿足的離去,全部大約台幣一百元,經濟實惠,更重要的是,好吃,因為雖用西式的名稱,但作法卻是廣東式,感覺上比漢堡、蛋捲要豐富多了。

走出店門,我想,明天還該再來試試多士,畢竟國歌裡不是有句『咨爾多士』嗎,意思是人才濟濟,而我自認也算個人才,怎能不在澳門多士一番。

第二天我忙著去國父紀念館,忘了吃早飯,就在路上看到一家『多士』,立刻決定就地用多士解決腹部問題。走進店二話不說的就說,來份牛肉多士。這回不是老闆娘,是個打著赤膊下著短褲的老闆,他把眼睛從老花眼鏡裡抬出來的看著我總有二十五秒,然後用廣東話大喊一句。我聽不懂廣東話,正如我聽不懂法文。老闆急了,他把我拉到店外,指指上面的大招牌又喊了幾句,我恍然大悟,我看錯了,是『士多』不是『多士』。那麼『士多』又是賣什麼呢?

『士多』什麼都賣,它的原文是『Store』,雜貨店的意思。

哈,澳門人有意思吧,可以多士,更可以士多,偏士多不賣多士,多士則不叫士多叫咖啡屋。澳門人創造了另一種中文,而且是很有趣的中文。想想看,法蘭西多士不是指法國多人才,中國士多更不是中國的人才更多。多士和士多,指的是我這個台灣來的白痴到澳門出洋相呀。

由此來推斷,澳門有家著名的冷、熱飲店叫義順,拿手的點心有兩種,第一種是雙皮燉奶,第二種是薑汁撞奶,我現在不會笨到去那家店裡沒事撞別人的奶啦,人總是會學聰明的,我乖乖坐下來,眼見奶來奶去絕不斜視,沈默的看澳門人怎麼弄他們的奶,反正我的中文儘管不好,只要是奶,都送進嘴裡就對了。

各位覺得,是吧?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