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放手,再放心 ►

觀自在菩薩

慈悲是最高的智慧

《心經》以「觀自在菩薩」為起始,我覺得這是玄奘大師要送給所有的讀誦者最美的祝福,也是最好的提醒。彷彿是佛陀要我們每一個人,透過當下的覺察,記起自己內在完美的佛性,對宇宙萬物充滿慈悲。不要討厭自己;也不要怨恨別人。
必須要時時刻刻記起這本然就完美的事實,所有的覺察才有意義。否則,即使擁有最美的眼睛,還是無法看清真正的世界。
當慈悲蒙塵的時候,猶如五官六感全被主觀的意識操控,你將因為透過不真實的眼鏡,而看到扭曲的人生。你主觀地以為那是真的,其實那是幻相。
當你覺得對方很笨、別人是豬頭時,就是你的慈悲心已經蒙塵;除非,你懂得及時回頭提醒自己:我為什麼會如此評斷他人?這樣的評斷,投射出我自己內在怎樣的不安?我討厭自己嗎?我恐懼面對怎樣的真相?
這樣的提醒,就是對自己慈悲的覺察。
回顧這些年來,無論是在我的學生時代、軍中、上班族,或是目前兼職於媒體工作,我都有幸曾經和最聰明的人物一起學習或工作,在他們身上看到很多所謂的「成功之道」,其中有些人的本領,甚至已經到了令我「嘆為觀止」的程度。有過很短暫的時期,我甚至會感到自卑──為什麼自己沒有他們十分之一的聰明能幹?

慈悲,是修行最入門的功課,也是成佛最基礎的門檻

後來,讓我更值得慶幸的是,有機會在人生中碰到幾位真正有「大智慧」的人,包括:宗教界的領袖、經營事業有成而全心投入行善的長輩、叫不出真實姓名的市井小民……
從他們身上,我才領悟到:那些學業成績很優秀或是很會賺錢的人,只是擁有成就名利的知識,而這些知識確實可能為他們帶來物質的榮華富貴,有時候這些知識反而成為他們獲得人生智慧的障礙。
最大的智慧,並不只是用聰明才能去成就自己的事業或人生,而是時時能夠覺察自己和別人的處境,從同理別人開始,到慈悲為懷地對待眾生。
慈悲,不但是最廣的愛,也是最高的智慧。慈悲,沒有條件設定、不分親疏遠近,而能夠感同身受地去愛每一個人,這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我認為:慈悲,是修行最入門的功課,也是成佛最基礎的門檻。若沒有慈悲心,一切聰明才智都是空談,甚至只是成就事業的工具,最後還可能敗壞人生。

凡有情眾生都可以透過修行,成為具備慈悲智慧的菩薩

《心經》起始的這句「觀自在菩薩」,佛學研究專家認為可以做兩種解釋。一種解釋的角度是指:名為「觀自在菩薩」的這位菩薩,也就是民間俗稱的「觀世音菩薩」或「觀音菩薩」;另一種意義是指:般若智慧已經達到「自在」的任何一位菩薩,甚至眾生透過修行,也能成為這樣具有完美智慧的菩薩。
接下來,總長度只有二百六十字的《心經》,就由各段經文,一層又一層由淺而深,有條有理地闡述,眾生如何了悟生命的本質,從解析「人生觀」到「宇宙觀」,從學習「菩薩的境界」到「佛陀的境界」。它可以說是架構嚴謹、言簡意賅的一部經典。雖然是從佛教傳出,但普遍於民間,而且說的不只是佛教的教義,更可以應用為人生的態度、處世的哲學。
「觀自在菩薩」既是典範、也是祝福。有情眾生,都可以透過修行,而成為具備慈悲智慧的菩薩,不僅可以消除自己的煩惱,也可以幫助別人不再煩惱。活出無憂無慮、無私無懼的自在人生。

要先覺察自己,才能安頓身心

以「觀自在菩薩」作為《心經》的起始,我想對世人有一個重要的提醒:要先覺察自己,才能安頓身心。要趁年輕就找到自己的天賦、熱情,不但心口如一去實踐,還要身心合一去體驗。
從「探索自己」作為這趟生命之旅的起心動念,找到自己最獨特的才能,並將它貢獻給這個世界;然後學會放下自己,了無牽掛,就能擁有全然的自由。
否則,等到年老,世俗的功課一事無成,靈性的學習上,也不知道人生最後究竟要往哪裡去?對生命時時抱著疑問,卻始終不去找答案。心情上,會是很苦悶的。
通常,這種人若是碰到親友重病,或自己必須面對「生老病死」的課題時,就會鎮日惶恐難安。他既找不到可以安頓身心的方法,也不懂得靈魂有個它去處的出口,只是剩下肉身即將滅絕的害怕恐懼。
如果真的走到這一步,這輩子的人生功課就幾乎是要重修了!而且還要等看有沒有下一輩子,可以再來世間重新學習。若是陷入無止境的負面輪迴,無異於浪擲生命,實在太可惜。
真正愛自己,就從覺察開始,安頓自己的身與心。探索自己;找到自己;再放下自己。

願意將自己所學、所能、所持、所有,貢獻出來豐盈這個世界,就完成這趟旅程的使命,可以體驗了無牽掛的如雲般的自由自在,飄過千山萬水。


先放手,再放心 ►

往內在覺察

我們常在言談中提到「觀」這個字,無論是「人生觀」、「價值觀」、「宇宙觀」等;它可以用來表達我們或對某件事情、對人生的看法,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內在的覺察。
隨著通訊與媒體的發達,我們身處的時代,資訊多得真的像是爆炸似的,具備多元、快速、強烈、衝擊、碎片……等特質。這些爆炸型的資訊,有的是真的、有的是假的,尤其在置入行銷非常頻繁的商業社會,即使是看起來很像專業的新聞報導,其中有很多資訊都是被刻意造假、或是被扭曲過的。於是,獨立思考這件事情,變得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加困難、也更加重要。
檯面上,多的是人云亦云的專家,還說得頭頭是道,他們常把假的說得跟真的一樣。因此,你向外看得愈多、聽得愈多、經驗得愈多,就是往「幻相」的空間走去,更深入地經歷花花世界。
這沒有不對、也沒有不好。因為我們之所以生而為人的這一輩子,就是要先經歷許多「不是的」、「不好的」、「不對的」,漸漸才知道什麼是「是的」、「好的」、「對的」。就如同我們總是要經歷過感冒、生病的不舒適,才會重新體驗健康的寶貴。經歷過黑夜,才能看見星星。否則,倘若我們一直身處白晝,就永遠不知道星星其實始終都在那兒,只不過因為白天的太陽光線太強,才隱沒了星星存在的位置。

每往外面的世界踏出一步,就會向內心深處更近一步

就像你許久以來的夢想,就是要去各地旅行,你好不容易克勤克儉地存了一筆錢,終於啟程出發。
你將會發現:每往外面的世界踏出一步,就會向內心深處更近一步。你總要離開家夠遠、夠久,才會真正想念家中的一切。
或許,有一天你的形體再也回不去了;但是,你的心在那一刻才與你所想念的家,真正地合而為一。
所以,我常常覺得,這是一個自古以來最迷亂的時代,卻也是最有機會找回真心的時代。多少人總要在入夢前,告誡自己這是最後一次滑手機,然後卻在輾轉難眠的深夜裡,覺察到自己的孤寂。
失眠,未必不好──那或許是你生活中最清醒的時刻。
關鍵在於:你是讓自己躺在床上為了睡不著而繼續無助地感到焦慮;還是決定起床解決為什麼會睡不著的人生各項問題?你在煩惱些什麼呢?哪些人或事,令你牽掛、無法放下?

真正的覺察,是讓自己看清楚所處的狀態

《心經》經文起始於「觀自在菩薩」的「觀」字,有多重的意義,其中最重要的是內在的覺察。即使見多識廣,還不足以看透人生,必須學會向內觀照自己的心,才能通透這一生所為何來的經歷,把真相看清楚,終於懂了這些人、那些事,之所以發生的因緣,以及自己必須學習的如何提起、如何放下。
剛開始的階段,我們確實必須憑藉知覺,才能支持著身心往前走下去,直到有一天靈性成長到可以超越知覺所辨識的一切,就可以把它放下。就像不會走的孩子,需要學步器助行,等到他會獨立步行,就不需要學步器了。
真正的覺察,是讓自己看清楚所處的狀態。在當下的每一刻,知道自己身在哪裡、為什麼、想什麼、是什麼、做什麼!然後,因為能夠完全地放下,而達到空無的境界。
你的心,其實是在這樣的當下,才能開始自在飛翔的。
整部《心經》,既講「人生觀」、也講「宇宙觀」。然後從「三世因果論」,導引出「空無」才是人生的實相,要眾生放下執念,達到「菩薩」的境界,最終修練成佛。
站在人生的渡口,遠眺空茫的天際,要如何才能向內覺察自己完美自在的本性,開啟這一生無憾的旅程?《心經》猶如一部充滿哲學智慧的人生指南,伴隨我們天南地北闖蕩江湖之際,永遠不會背離自己該去的方向。


先放手,再放心 ►

先放手,再放心

多數人對「做自己」的概念,是架構於「做給別人看」,若發現自己做不到,或做得很累、不甘願,就會產生「擺脫別人的期待與束縛」的念頭。若是如此,就很容易陷入矛盾中。
因為這樣的「自己」比較表面,還是相對於「讓別人喜歡我,因此得到對方的認同」的欲望才存在的。
當我們刻意想要贏得某種好處、利益,或是處心積慮要讓別人喜歡,就會落入控制的陷阱。你想要控制別人,卻已經被自己的這個想法所控制,這就不自在了!
真正的「自在」,是不管有沒有「別人」這個概念,都很「自在」。
當你面對滿堆金銀財寶,無論現場有沒有監視器、有沒有顧及觸法、有沒有人經過,你都會秉持「不是我的東西,我都不會想要!」這就是一種「自在」。
在感情的世界裡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當你珍惜對方的心,卻不強佔對方的自由,才能愛得自在。

無論是否得到對方,內心都充滿愛的祝福

臉書上,有個女孩跟我說,她正和曖昧五年的前男友處於很關鍵的時刻。
他們已經兩年沒見了,她很想舊情復燃,但分手後對方身邊女友不斷,雖然他們交往時間都很短就分開。前男友遭遇感情波折時常來訴苦,並且說:「我覺得還是妳最好。」更增添她戀戀難捨的心情。
漸漸地,她深受這段關係所苦。她很想與他破鏡重圓,他卻表現若有似無的態度。他們約好再過兩個月將要在東京重逢,女孩說:「我每天都祈禱,他能跟我重新在一起。」但她沒有把握,甚至很擔心對方會說:「我們還是做朋友!」
因此她問我:「要怎樣祈禱,他才會回到我身邊,讓我們重拾愛的感覺?」
考慮甚久之後,我決定跟她說一個看似殘酷,其實是很溫暖的答案,希望她能明白我的用心。
我說:「妳祈禱的方式錯了。正確的祈禱方式應該是:無論他會不會回到我身邊,我的內心都會充滿愛的感覺!無論是否得到對方,內心都充滿愛的祝福。」
很顯然,她是個很有智慧的女孩。收到我的訊息當晚,就回覆我:「吳大哥,你的建議,徹底點醒了我。」

停止操弄與被操控,彼此才會真正的自在

學會放手,才會自在。真正的「自在」,是不會讓無謂的得失心操弄自己、也不會想要去控制別人。停止操弄與被操控,彼此才會真正的自在。
一個不斷想要控制別人決定的人,必定會活得很不自在。最主要的原因,是因為自己已經先被這個念頭控制。而「控制」的本身,就是一種虛幻。學會對所愛的人放手,才是真正放心去愛的開始。
真正的愛,不是控制也不是被控制,而是願對方自由、讓自己自在。唯有真正懂得放棄以愛為名,去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,彼此都能自由自在,才能經營雙方可以自由呼吸的感情,活出心無罣礙的人生。
當心無罣礙的時候,無論愛或不愛,都能自由自在。這是更真實、更豐富的愛。

回主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