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我自己
——召喚和回答 文◎張小嫻

這些年來,我很少接受訪問。我不擅辭令,從來就不是一個好的被訪者。而且我總是覺得,人家寫我,還不如我寫我自己。然而,一旦要我寫自己,我卻不知道怎樣去寫。

也許,我可以把生活簡單地分成喜歡和不喜歡做的事情。我喜歡吃、喜歡買東西、喜歡工作、喜歡享受、喜歡戀愛、喜歡睡覺。我不喜歡吃肥豬肉、不喜歡暗戀別人、不喜歡失敗。

嫌這種二分法太表面化的話,我或許可以寫寫自己的前半生。

我是個很孤僻的小孩子。兒時,父母為口奔馳,把我留在家中。每天做完了功課,我便往街上跑,名副其實是個野孩子。那時我以為自己開朗活潑,長大後,我才明白,那時的我,只是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。我最好的玩伴,是我自己。

然而,隔了光陰的距離,孤單的童年卻成了美好的回憶。因為整天在街上跑,我認識了許多不同的人物,這些人,後來都成了我深深懷戀的往事。我自小看到的,不是一個如童話般的幸福天地,而是千瘡百孔的現實世界。在這樣的世界裡,我卻竟然可以活在自己的想像中,也許是出於逃遁的本能。

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生於哪裡、成為誰的孩子,但是命運本身往往包含了召喚和回答。年華不會虛度,我們見過的人與事、愛過或錯愛過的時刻、成與敗,以至於痛苦和失落,都有它的價值。如果我現在不明白我為甚麼會遭遇某件事情,我知道,遠在生活的那邊,會有答案,等待我去尋覓。

嫌前半生太濫情的話,我可以寫寫現在的自己。有人問我:『如果可以回到過去,你想回到人生哪個階段?』這個問題,其實寫在我的小說裡。想要回到人生某個階段,要不是當時很快樂,便是此刻很失意。我喜歡現在,滿足於現在,不想回到任何一個年紀。誰不想青春永駐?但我喜歡我現在的樣子,喜歡我現在的內心,雖然它比從前荒涼。

兩年前,好朋友的爸爸中風,我去醫院探望他。他大部分的記憶都已經消逝了,左手和左腳也不再靈活,精神卻很好。隔天,我打電話給我朋友,問她:『你爸爸認得我嗎?』世伯是從我十五歲開始就看著我長大的。

我的好朋友在電話那一頭笑笑說:『他認得你。你走了之後,他跟我說:「我認得啊!她是小嫻,很漂亮的——以前。」』

看情形,世伯當時肯定還沒有完全康復!

不管別人怎麼看,我喜歡現在的自己。十五歲的時候,我青春年少,但是不可以喜歡便買一張機票飛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。十五歲的時候,我不曾嘗過愛情的滋味。十五歲的時候,我沒有夢想。十五歲的時候,我不知道命運包含了召喚和回答。

假如你像我那位世伯一樣,不太會欣賞現在的我,那麼,我們來談談將來吧。我喜歡唐吉訶德的一句話:『去夢想那不可能的夢想。』我喜歡做夢,夢難免失落,所以,我享受寫作。寫小說的時候,我是在小說裡夢想我自己。

人生難免有遺憾,雖然我已經長大了許多,我的一部分卻依然留在童稚的時光裡。我活在自己的想像中,在我所編造的世界裡,欲求一種圓滿。但是,這種圓滿注定是短暫的,惟有不斷寫,才可以繼續夢想,一個夢又會推動另一個夢。

這樣的將來也許太虛渺了。誰知道明日天涯?有時候,人生還是簡單一點好,比如把生活分成喜歡和不喜歡做的事情。
我喜歡被愛,不喜歡被人拋棄。


張小嫻
二○○二年七月三十日 於香港家中